苏州城究竟有几座城门
人气:929时间:2022-09来源: 【苏州的士票】
苏州城究竟有几座城门,一般认为是“八座”。但是哪八座城门,记载和说法就不一致了。有的城门开辟了,有的城门时开时关,造成了八城门的名称时有变动。
依据史籍的记载,苏州城共辟有十二座城门,即阊门、胥门、盘门、蛇门、匠门、娄门、齐门、平门、赤门、葑门、金门和新胥门,如加上南门的话,则有十三座城门。现不妨逐一说来。
阊门
阊门,西门也。苏州城是阖闾命伍子胥建的,阖闾要伐楚,伍子胥要攻打楚国报父仇,两人的意见是一致的。门名为“阊”,以象天门,可通天气。其含义为:攻打楚国,乃是天意所为。后来,伍子胥带领大军从此门而出,打败楚国得胜归来,将阊门改称为“破楚门”,以示纪念。民国十六年(1927)拆除月城。上世纪50年代拆除城门,2006年修复城门、城楼。
胥门
胥门,本名西门、姑胥门,因城外有姑胥山而得名。胥门与伍子胥有关,那是以后的事,伍子胥筑城时,不可能将自己的名字作门名。吴国末期,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忠告,并赐属镂剑令伍子胥自刎,还抛尸西门外的江中。伍子胥宅原在西门内(今伍子胥弄),民众怀念他,故将西门称为“胥门”,与伍子胥联系起来,纯属巧合。至于伍子胥悬头胥门,放眼看越军攻城,那是民间传说,不足为据。元、明、清三代均重建胥门。民国二十七年(1938)开辟新胥门,1953年拆除。老胥门至今仍在,已辟为伍子胥纪念园。
盘门
盘门,古作“蟠门”。蟠,蟠龙也。古时帝王称为龙,曾刻蟠龙于城楼,借以镇越。古籍记载,城门外有大江,“尝有龙潜伏于此,以鼓仗击之”。后因其地水陆纡回屈曲,改称“盘门”。有史籍称吴大帝(孙权)蟠龙,故有“蟠门”之说,这与伍子胥建城已相去近八百年,不足为据。在八座城门中,无论是水门与陆门,保存得最为完整。
蛇门
蛇门,约在今人民桥东500米处,“有陆无水”,即只有陆城门,没有水城门。其地在巳,故以“蛇”名门。宋初时已闭塞。但在民国时期,其处仍有蛇门路。
匠门
匠门,东门也。有水陆两路,水路通大海,沿松江,下沪渎,为水上交通要道。所以,吴王阖闾命干将在此铸剑,便于运送铸剑原料。故也称“匠门”,“干将门”、后讹音为“相门”。宋初填塞。民国时曾开辟通行,城外大河上建有桥梁,后堵塞。解放后拆除。
娄门
娄门,古称疁门。秦代,那里有疁县,汉王莽时改称娄县。《吴郡志》云:“昆山县东北三里许,有村落名娄县,盖古县治所寓也。”民国时拆除城楼。1958年水陆两门均折除。
齐门
齐门,东北门也。门名与齐国有关。志载,阖闾伐齐,取齐景公女儿为人质,配阖闾兄之子太子终累为妻,终累亡,齐女思念家国,阖闾在此造城楼,使齐女登楼望齐,以慰齐女思乡之情,故名“齐门”、“望齐门”。上世纪50年代初拆除城楼,1958年拆除水陆两城门。
平门
平门,原名“巫门”。其地有巫咸墓。元高德基《平江记事》云:“吴城平门,旧名巫门,至大庚戌古濠中得石扁,上有篆书‘巫门’二字,故老云:巫咸,商大戊时贤臣也。其墓在门东北三里许,故以名门。巫字与平字相似,后乃讹为平门。”但《吴地记》有“子胥平齐,大军从此门出,故号平门”的记载。闭塞无考。1958年拆除。
赤门
赤门,在今之桂花公园东南角,其处的河流曾名赤水湾。《吴郡志》云:“(匠)门南三里有葑门、赤门,有赤栏将军坟,在蛇门东,陆无水道,故名赤门”。宋初已闭塞。
葑门
葑门,《吴郡图经续记》云:“封门者,取封禺之山以为名,封山故属吴郡,今在吴兴。”“方言‘封’曰‘葑’,葑者茭土摎结,可以种植者也。”俗云“富门”。民国时拆除城楼,上世纪50年代拆除城门。
金门
金门,民国二十年(1931)开辟,因地处阊门商业中心,旧时有“金阊门”之说,故名“金门”,含有财富集中之意。保存完好。
南门
南门,1950年9月30日人民桥落成,城内直通城外。从习惯上说,城内通城外,必开城门无疑,但此处并无城门。因地处正南,遂呼“南门”。